X
心理健康

关于开通高考证明网上办理业务的通知

从事基础研究面临着挑战性大、回报不确定性高等问题,这就需要遴选出那些真正对基础研究有志趣的人才进行精心培养。基础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其更加需要有兴趣热情、有远大志向的人才。


近日,全国各地约30所高校相继公布了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不久前,同样重点瞄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中学生英才计划”在各地先后启动。开展十余年的“拔尖计划”也已升级至2.0阶段。

近年来,围绕基础研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基础研究人才选拔、培养水平显著提升。但面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求,如何尽快形成体系化、高层次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机制,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仍需要各方不断探索。

三大人才计划瞄准基础研究

2月底、3月初,在江苏、湖南、重庆等地,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正在各大高校举行。“弟子”是来自25个城市、经过层层选拔的高一、高二学生,老师则是各大高校的著名科学家。这是2023年各地举行的“中学生英才计划”启动仪式。

“中学生英才计划”全称为“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是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于2013年共同组织实施的人才培养项目。据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学生英才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基础学科是“中学生英才计划”的重点发力目标,培养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入选该项目的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首先选好学科、导师进行报名,经过学科潜质测试、面试层层筛选后,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进入到导师所在高校的实验室,接受导师及其团队的面对面指导。

在高等教育阶段,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拔尖计划”,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9所高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在高校内遴选出一批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培养模式上,不同高校各有特色。长期对“拔尖计划”进行追踪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刘继安认为,普遍来讲,“拔尖计划”各试点高校聚集了一批一流师资,形成了一流师资引领的教学和培养团队。为了促进拔尖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充分激发拔尖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力,各高校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开设有挑战性的课程,采取研讨课等小班化教学方式。2018年,教育部在“拔尖计划”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拔尖计划”2.0版,进一步拓展范围、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创新模式。

相比“拔尖计划”基于入校后二次选拔,开始于2020年的“强基计划”将选拔环节前置,在高考招生阶段,面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基础学科,遴选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根据目前已公布的招生简章,大部分高校均对入选“强基计划”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资源倾斜。

上述三大人才计划只是我国加强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部分高校也结合自身特色制定了面向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