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热点
古诗词赏析
【课内诗词赏析】
(一 )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以下是同学们学习了《观沧海》后,对于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此时他登上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 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词语。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临”“观”两字重读,以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 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作者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他不禁歌唱起来,所以要读得高昂些,前面都要读得低沉些,以突出变化。
D. 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本诗是四言古诗,读的时候大多可以两字一顿,读出古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2. 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线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答案】
1. C
2. 岛上的树木,一丛丛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木都长得丰茂繁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古诗词赏析,回答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作者都观看到了哪些景物?
2. 请你用简洁而生动地语言描述一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答案】
1.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
2. 示例:随着一阵阵萧瑟的秋风,一高一低滔天的海浪,发出了惊天的声响,风声与海浪声构成了一首宏大而壮阔的交响曲。
(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左迁”是降职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B. 首句点明闻讯的时节,“杨花”“子规”营造出了初春时节温暖的氛围。
C. “闻道”一句直接点题,写出了诗人听到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痛惜。
D. 这首七言绝句,想象奇特,构思别致,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 这首诗后两句最为人称道,请你说说诗人是如何借“月”来抒发情感的。
【答案】
1. B
2. 示例一: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被贬之地。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
示例二: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人格化,将明月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让明月把自己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带到夜郎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意思相近也可给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D. 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2. 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1. B
2. ①运用拟人手法,将明月拟人化,把“愁心”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希望它能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意对即可)。②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意对即可)。
(五)古诗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案】
1.颈联表达了喜悦(或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尾联表达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2.春潮涌张,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与江岸齐平。大江之上一叶孤舟,海风吹来,船帆高挂,小舟正奋力向前驶去。这是一幅多么壮阔的大江行船图啊。
(六)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 颔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阔大和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D. 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 下列诗句与本诗抒发的情感,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B.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
C.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D.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答案】1. A 2. C
(七)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曲中的“昏鸦”是指________________
2.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曲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3.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
1.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 D
3. 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天净沙”是该散曲的_______,曲中最能表现作者哀情的词语是“_______”。
2. 下列对本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三句描绘的景物前的修饰语,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B. 全曲有景有人,描绘的是一幅秋景图,更是一幅秋思图。
C. 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首句为该曲的诗眼。
D. 前四句写景,最后一句写人,写景是为了烘托人的心情。
【答案】1. 曲牌(名) 断肠 2. C
(九)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整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
2.表达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饱经战乱伤害的人们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意境优美,请用优美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
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1. 答案示例:晴朗的天空一望无际,一只白鹤直冲向云霄,在云朵间飞舞。(意近即可)
2. 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奋进的豪迈情怀。
(十一)古诗词赏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 下面对诗歌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
A. 这首诗两次提到“巴山夜雨”,前一句是想象,后一句是写实,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B. 诗歌前两句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C. 第二句中的“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D. 诗歌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热烈直白。
2. 诗人在“问归期”而“未有期”的一问一答,一扬一抑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C
2. 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表达效果。
2.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既形象地写出巴山夜雨连绵不断注满池塘的情景,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秋思。
2. 对团聚的期盼之情;对妻子的安慰之意;对滞留巴蜀不能北归的无奈和孤寂之感。
(十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诗歌首句诗人“僵卧孤村”为何“不自哀”,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 诗人善借意象传情,李商隐借“巴山夜雨”的意象传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请你谈谈这首诗中诗人借“雨”这个意象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但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所以“不自哀”。
2. 诗人笔下“雨”这个意象,既是窗外肆虐的风雨,也是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写照;更是诗人内心的风雨:他渴望为国征战,内心燃烧着卫国戍边的愿望。诗人借写风雨和下句的梦境,抒发自己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 “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 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臆想,并非身临疆场。
D. 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2. 诗中的“僵”“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何作用?
3.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
1. A
2. “僵”“孤”点明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出其意志坚定不移。
3. 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为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